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贡举科目前后有很大变化。
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
唐承隋制,又有很大发展。
除隋代四科之外,又增加明法、明书、明算三科;明经科中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
俊士、秀才科不久被废,明法、明书、明算科均为录用专门人才而设,因此唐代贡举科目主要是进士、明经两科。
北宋前期,承唐及五代之制,主要有进士、明经、诸科。
宋代的诸科大致相当于唐代的明经,其中也分为九经、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通礼等。
宋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进行贡举改革,废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
元、明、清承之,亦均为进士一科取士。
隋唐以来,解试与省试考试内容大致相同。
唐初,进士科仅试时务策,高宗时加试杂文、帖经。
到中宗神龙元年,形成“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
所谓“杂文”,在中宗以前为箴、铭、论、表之类,到玄宗天宝年间,才开始专用诗赋。
宋初,承唐及五代之制,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主要以诗赋取人。
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改革贡举,进士科罢诗赋、帖经、墨义,改为试四场:初本经大义五道,次《论语》、《孟子》大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
南宋时,分经义进士与诗赋进士。
诗赋进士,第一场诗赋各一首,第二场论一首,第三场策三道;经义进士,第一场本经大义三道,《论语》、《孟子》大义各一道,第二、第三场,与诗赋进士同。
;明代乡试、会试分三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首,判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主要以“四书”义取士。
;清承明制,又屡有变更,至乾隆五十二年成为定制:第一场,试“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试“五经”文五篇;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至光绪二十七年,又改为:第一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
仅仅实行了三年,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至於殿试内容,北宋前期是赋、诗、论三题。
神宗熙宁三年,改为试时务策一道。
元、明、清一直沿袭未改。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具体步骤如下:
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
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
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
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
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
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
以上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步骤,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