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圣人
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后世统治者或儒生陆续尊称孔子为圣人、文圣、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
指的是同一个人。
孔子,子姓,名“丘”,字“仲尼”,“仲”为排行。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即孔子,名丘。
孔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孔子在兄弟里排行第二,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叫“仲尼。”
孔子为什麽取名“丘”而取字“尼”呢?《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母颜徵在“祷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亲切、谦和,同时强调孝道和善良,留下了许多经典名言。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他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只要父母还在世,子女们就应该尽量陪伴在他们身边,多为他们做些事。
孔子还说过:“当以礼,让之则行;不让,践之则乱。”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遵守礼仪,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总之,孔子的名言教诲人们要孝顺父母,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善良和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