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
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明代万历七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撰。可以说许铤是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是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个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青岛这个名字原来是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且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是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看来,最早有明确记载在明代中叶距今400多年的历。
功能方面,浮岛公园以“植入便民设施、激活老城空间、缝合历史街区、贯通城市文脉”为设计初衷,通过“交通+景观+体验”复合型人行系统连接胶宁高架桥两侧的历史文化街区,使原先被车行干道分割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与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缝合,实现人行交通的顺畅贯通,提升中山路地铁站、李村路停车场、聊城路停车场及体育中心等新建公共设施的便捷性与利用率。同时借助人流交通拉动效应,进一步激发南北两侧胶州路与聊城路商圈的活力与潜力,并对中山路北端与馆陶路南端区域进行衔接与辐射,助力重振青岛最具历史渊源的南北主轴。
景观方面,浮岛公园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将结合浮岛空间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提升,将交通功能隐藏于绿色空间、城市动线之中,兼顾休憩、观览以及城市形象展示等需求,打造历史文化记忆片区旅游打卡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