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历史最早可于追溯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十六国后秦时期,此后历经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共计10余个朝代的不断的开凿与修缮。
后秦(384-417)是由羌族建立起的王朝,于长安建都,其开国皇帝为姚苌,所以在历史典籍和麦积山石窟古代的题刻中也称为姚秦。后秦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公元401年,国君姚兴把当时最有名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从凉州(今甘肃武威)迎请至长安,以国师礼遇相待,并建立“逍遥园”让其居住。此时的秦州刺史姚崇是开国皇帝姚苌的表弟,时长用书信与皇帝探讨佛经义理,有一封讨论佛理的书信长达两千三百余言。在其中一封书信中,姚崇提到他在秦州造佛像的事,除此之外宋代官方编撰的《方舆胜览》中亦称:“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在遗存的题记和碑刻中也有提及麦积山石窟“始于姚秦,成于元魏”,依据这些史料推断,麦积山石窟最早于后秦时期就有了开窟造像的活动。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一处著名的佛教艺术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建造始于公元384年**: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始于东晋元嘉二年(公元384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长期建造和雕刻,历时约1000多年,形成了今日所见的规模庞大的石窟群。
2. **繁盛时期**:麦积山石窟在唐、五代、宋等朝代达到了繁盛期,形成了众多的洞窟和佛像。其中以北魏至唐代的石窟最为著名,包括多个时期的佛像和壁画,展现了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风采。
3. **文物保护**:20世纪初,麦积山石窟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50年代起,中国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作,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4. **列入世界遗产**:麦积山石窟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赞誉。
总的来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重要的佛教艺术遗产,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人们研究和欣赏古代中国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资源。
从东门入口,经3窟—北周(千佛廊)→4窟—北周(散花楼)→5窟—隋唐(牛儿堂)→98窟—北魏(西崖大佛)→西崖出口,本条线路较为陡峭,最高处垂直距离达84米,中途无紧急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