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因为写作的难度和适合程度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兰亭序可能会更加容易写出,因为这篇文章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生动描绘了作者的壮怀激烈和博学多才,更具备亲和力。
另一方面,滕王阁序更加具有历史感和优美诗意,但写作难度略高,需要对历史和诗歌都有较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总的来说,这是个选对题材、根据自己语言表达水平合理选择的问题。
《兰亭序》原文通过描绘兰亭集会的盛景,以及与会者的欢乐氛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同时,作者借景抒情,以事言志,表达了对盛事不常的感慨,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深沉思考。
中心思想: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批评当时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的思想。
《兰亭集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春季所创作的,记录了一次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雅集活动。该文通过描绘兰亭周围的山水景色和与会者的聚会情景,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宴饮游乐,还涉及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学的探讨。王羲之通过对聚会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短暂和快乐时刻转瞬即逝的认识,进而提出了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以叙事和写景为主,展现了活动的盛大场面以及参与者们在兰亭游玩时的愉悦心情。后半部分则转为抒情和议论,通过作者对自己经历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思考,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王羲之认为人生的长短并非人力所能控制,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老庄学说的影响下显得尤为突出。
整篇文章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起伏,情感上的喜怒哀乐随着文笔的转换而波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兰亭集序》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书法和文学相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