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相与电影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人们的服饰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服是西方人的传统服装。由于设计科学,穿着方便,逐渐被广大中国人接受,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服已经在中国城市中十分盛行了。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由于孙中山的创制和带头穿着而得名。它是西服与中式服装的完美结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革命的象征,其阶级性与西服完全相反。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是由当时的人们吸取了西洋服装的特点,对满族女子的旗袍加以改良而成。后又经改革发展成为流行至今的旗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服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服饰。
明末清初的思想之所以属于儒学范畴,主要是因为这些思想家的理论主张和核心观点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继承和发展的。
儒学,即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政爱民、孝顺父母、尊重知识等道德观念。这些核心思想在儒家经典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挑战。然而,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并没有完全抛弃儒家思想,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他们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虽然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但仍然是在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内进行的探讨和发展。
例如,一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性,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他们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这些观点虽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但仍然是在儒家思想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本精神下进行的。
此外,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还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提倡经世致用等观点。这些观点都是对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和社会治理方面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明末清初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们仍然属于儒学范畴。这些思想家的理论主张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末年的建州是现在的东北黑龙江依兰地区。
建州的由来:明朝洪武时期,朝廷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便在女真聚居地黑龙江依兰地区设立了辽东指挥使司,取名为建州。